主页 > 社教活动 内容

牛羊粪肥田产出的富硒大米将做成网红烧麦销往四方

发表时间:2023-10-26 18:25

  秋風緩緩,稻穗盈盈。2200多畝即將完全成熟的水稻,為東林村披上一片金黃。這個月底,水稻收割後,粉碎的稭稈將被打包發酵為牛羊飼料,牛羊糞肥田產出的富硒大米將做成網紅燒麥銷往四方。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城廂鎮的東林村,面積7平方公裏,有耕地4400畝,而種地的人只要10個左右。東林村黨委副書記徐堅說,依托機械化搞起農業高效出產和農業廢棄物綜合使用,村裏人都認識到「田地裏都是寶貝,得把這些東西都用好」。
  
  東林村已建成以生態循環農業為核心,以田園旅行、培訓教育等工業為延伸的農耕研學基地。現在,每年村團體可支配收入超32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萬元。
  
  乘坐小火車穿行稻浪間,2200多畝高標準糧田讓人賞心悅目。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說,土地是「三農」的命根子,東林村的循環農業是從改良土壤開端的。
  
  2007年,東林村開展土地整治,大規模打造高標準農田,建造村團體運營的合作農場。又試水工廠化稭稈發酵飼料出產,通過收回使用稭稈和養殖廢棄物打通了生態循環農業。這讓農場的化肥用量減少約60%,土壤有機質含量從2013年的1%提升到現在的3.5%。
  
  「土壤好,種出的東西也好,米飯又吃出了兒時的香甜味。」太倉市民張繼明常在周末帶孩子騎行到東林村,在這裏坐坐小火車、旅遊金倉湖,品嘗鄉間風味、田畔咖啡,讓孩子親近天然、了解農耕文明。
  
  5.38公裏田園遊道,2.8公裏河道,7.3萬平方米水下森林……走進東林村,許多人覺得這裏更像景區而非鄉村——「味稻彩虹路」「現代田園路」「水街風景路」,以三條環線將景觀集中整理打造,讓這裏亦農亦景,融景於農。
  
  東林村三產融合的路途為什麽能走通?蘇齊芳感慨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句話許多人耳熟能詳,但許多鄉村發展卡在了農業邁向工業化的路上,東林村破題的關鍵是農業機械化。
  
  「90後」唐曉晨正在整備收割機和條播機,為水稻收割和隨後的小麥耕種做準備。5年前,他在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過各種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的駕馭和修理辦法,但畢業回村工作駕馭機器依然得從頭學起。剛開端,因為田裏坑窪不平,開農機比較困難。時間長了,滿手老繭的唐曉晨早已輕車熟路。東林村10個左右種地的人,個個像唐曉晨相同身懷絕技。
  
  傍晚,夕陽下的稻田越發絢爛迷人,一股啤酒的清香充滿在村中。村民們熟悉的這種滋味,一面來自休閑餐吧裏飄出的啤酒香,一面源於飼料廠打包貯存發酵的稭稈團。100%的稭稈循環再使用率,讓村裏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6萬噸。而減排帶來的優美環境招引了更多城裏人在這裏舉杯相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