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展览回顾 内容

新湖番茄代言人在大棚里展示新品种番茄

发表时间:2023-08-26 05:42

  最近,一條標題為《前鋒「紅」起來,農貨「帶」起來》的短視頻火了。6月初,這條為瀏河鎮特色農產品赤松茸菇尋找「帶貨網紅」的視頻,在「瀏河發布」「蘇州前鋒」等渠道上推出,很快就在瀏河鎮、太倉市,乃至全蘇州規模內引發重視。
  
  近年來,太倉的一批「定製村幹」化身青年「助農前鋒」,他們舉起手機、架起雲臺、戴上麥克風,腳踏田野、頭頂「雲端」,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把鏡頭對準身邊人、身邊事,為家鄉代言,為村裏帶「貨」。他們帶的「貨」,不僅僅是農產品,還有鄉下的好風景、村裏的新改變、農民的新面貌。
  
  「泥腿子」翻開互聯網新天地邰明祥是《前鋒「紅」起來,農貨「帶」起來》裏的主人公,也是瀏河鎮東倉村的作業人員。他便是一名「田園UP主」,常常為村裏的農產品直播帶貨。
  
  近來,在東倉村的一片水稻田邊,記者見到了邰明祥。他剛從一臺插秧機上跳下來,皮膚烏黑,褲腳挽到膝蓋處,腿上糊著泥巴,胳膊和脖子的皮膚褶皺裏嵌著一道道「黑線」——這副容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泥腿子」這個詞。
  
  邰明祥確實是個「泥腿子」。2017年,他從江蘇農林作業技術學院畢業,經過招聘進入東倉村村委會作業,日常首要作業是在村裏的協作社從事農業出產。2019年,邰明祥去上海參加了一場作業農民訓練,在訓練中,他遇到了另兩個來自太倉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我和他們聊得很投機,訓練結束後又實地去他們的農場考察,然後決議和他們合夥幹,他們擔任種,我擔任賣。」邰明祥說。
  
  很快,他就在作業中發現,盡管村裏有很多特色農產品,可是村子外的人知道得卻不多,銷路也不廣,根本上屬於自產自銷,村裏的協作社和家庭農場想擴展規劃,又對商場前景沒信心。
  
  這樣的難題不僅僅出現在東倉村。瀏河鎮鄉村作業局局長朱雪紅介紹,近年來,瀏河鎮特種農業展開迅猛,湧現出哈密瓜、枇杷、藍莓、赤松茸菇等特色農產品,可是,這些產品的知名度並不算高,沒有形成像「洞庭山碧螺春」「陽澄湖大閘蟹」那樣的金字招牌,出售模式也比較傳統。瀏河鎮積極探索使用網絡直播的方法打響農產品知名度、開拓出售新途徑。這個重任落在了邰明祥這樣的年輕人肩上。
  
  瀏河鎮黨委組織部門和鄉村作業局協作,發起建立「助農前鋒」舉動支部,骨幹成員是農業院校畢業、在農業出產一線作業的青年黨員。「助農前鋒」們經過線下擺攤、線上直播等形式,為瀏河的農產品積累人氣、擴展出售半徑。
  
  「一口咬下去,會感覺到外皮是脆的,瓤是酸的,肉是甜的,酸甜交融的汁水,一會兒就在嘴巴裏炸開了……」手裏拿著一顆西紅柿,邰明祥模仿起直播場景。他說,自己在直播中推介的每一款農產品,都是親身嘗試過的。他的直播策略是要點介紹自己的體會感和專業知識。
  
  就這樣,邰明祥逐漸成為太倉小有名氣的三農「UP主」。在太倉,和他有相同閱歷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浮橋鎮的太倉白蒜「代言人」錢毅誠親身開著播種機、收割機,下田演示白蒜從生長到收割的全過程;雙鳳鎮的新湖西紅柿「代言人」翟維傑頂著近40℃的高溫,在大棚裏展示新鮮上市的新品種西紅柿;沙溪鎮的太星梨「代言人」魏久敏走進包裝車間,為2.16斤重的「梨王」賣力吆喝……和一般的「帶貨主播」相比,新農民們具備更強的農業知識,對農產品的出產背景也愈加熟悉。因此,他們在直播中做的不僅是流量經濟,更是質量經濟。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親身閱歷和芳華形象,贏得網友信賴,打響農產品IP,在鄉村的廣闊天地間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夢工廠」裏新農民「組團出道」
  
  「我們好,我是璜涇鎮的『定製村幹』範夢玲。今天為我們推介璜涇的特色農產品,有璜涇大米、紅心火龍果、『爆破』西瓜、網紋哈密瓜……優惠多多,實惠多多,期望寶寶們不要錯失哦!」璜涇鎮孟河村黨委委員範夢玲的手機裏,現在還保存著2020年她第一次為村裏農產品帶貨時的視頻。
  
  回憶起那次直播帶貨時的場景,這位「90後」新農民有點不好意思,言語中卻透露出幾分「凡爾賽」:「第一次面臨鏡頭很嚴重,可是沒想到我們對我們的農產品那麽喜歡,就半小時吧,出售額74000多元,其中璜涇大米的出售額突破了3萬元。」
  
  範夢玲的第一次直播帶貨閱歷是在太倉市第二屆「定製村幹」風貌大賽的活動中。這個競賽是太倉市委組織部專門為「定製村幹」們組織的一場「實戰訓練營」,來自太倉各個鄉鎮的10多名青年「農事前鋒」同臺比拼,為自己所屬村、社區的特色農產品「代言」。
  
  城廂鎮的翠冠梨、夏黑葡萄、萬豐生態米、新毛芋艿;瀏河鎮的祥和哈密瓜、白鳳水蜜桃、脆梨;浮橋鎮古早西紅柿、醬鴨、南瓜;雙鳳鎮的紅心火龍果、新湖茭白……太倉的農產品「大腕」們,在直播間裏盡數亮相。在「定製村幹」們的賣力吆喝下,短短3個多小時的直播活動,全場出售額就突破20萬元。
  
  所謂「定製村幹」,是太倉市委組織部在鄉村一線的一項壯舉。為了破解農業出產範疇缺少新式作業農民和鄉村基層幹部隊伍缺少新鮮血液的難題,太倉市委組織部和農業鄉村局聯手,與省內農業作業技術院校協作,在各院校設立「太倉班」,依據太倉農業的特色和工業展開規劃編製專門教材,為太倉的農業鄉村培養「定製人才」。「『定製村幹』們都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思路,更有年輕人的表達方法,這也是展示新年代鄉村改變展開最需要的新力量,我們應該為他們供給舞臺、賦能充電。」太倉市委組織部相關擔任人說。
  
  「新舞臺」就在電商直播間。這兩年,伴隨用戶規劃的持續擴展及交易額的不斷攀升,電商直播成為眾多商家營銷引流的「標配」。目前,太倉直播電商根本覆蓋了一切消費產品,從農產品到日子日用品,再到大宗消費品,從有形產品到旅行、理財等服務消費品,直播品類日益豐厚。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度,太倉展開直播電商營銷超過3.1萬場,活躍主播超4000人,觀看人次超6.2億。2022年,直播電商的商場規劃到達23億元,直播電商出售額占電商商場的比重到達29.7%。
  
  既有商場根底,又有人才儲備,「定製村幹」們當「主播」變得水到渠成。結合鄉村復興戰略和短視頻直播的年代熱門,太倉有意識地在「定製村幹」中開掘培養「會寫、會拍、會剪」的「前鋒代言人」,目的便是讓鄉村一線的青年黨員成為「主播」,以契合年代潮流的方法更好地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定製村幹」風貌大賽成為「新農民」們「組團出道」的「夢工廠」。在大賽期間,太倉為「定製村幹」們組建「導師團」,約請直播帶貨範疇的「行業大咖」進行評審訓練,為新晉「主播」們進行「頭腦風暴」。
  
  目前,太倉市各鄉鎮已有333名「定製村幹」畢業上崗,其中66人進入了村「兩委」班子,這些人裏有一半以上進行過短視頻拍照、直播帶貨等相關方面的作業。
  
  主播「百花齊放」掀起文明「村潮」
  
  「主播越來越有範兒了,形象好,講得也好。」「沒想到村裏也有這麽多好玩的當地。」「小小樓道裏竟然玩出這麽多把戲。」最近,城廂鎮電站村的「播報官」視頻下,網友們紛繁為「UP主」施權洋的體現點贊。
  
  1995年出生的施權洋是電站村的「定製村幹」,2017年來到電站村作業,作業內容首要涉及村裏的農業出產、文旅項目等。她也參加過「定製村幹」的直播訓練,為村裏的農產品帶過貨。
  
  這幾年,她作為村裏的「代言人」,經常「觸網」出鏡,把自己的帶「貨」規模不斷擴展,推介電站村的特色工業、文旅亮點等。今年,她又成了太倉「田園UP主」隊伍中的一員,為村裏的精神文明建設作業打造「品牌IP」。
  
  「這些年,我們在文明旅行、文明樓道等範疇做了不少作業,可是傳達度不行,村民的知曉率、參加率也不足,我們就想讓小施做主播,介紹我們村的新人新事。」電站村黨委書記王義平說。
  
  幕前一分鐘,幕後下苦功。每次視頻拍照,施權洋都會提前溝通拍照團隊,規劃腳本,揣摩風格語氣,拍照的時候有一點點不滿意的當地,就重復調整。「現在的鄉親們喜歡短視頻、直播,那我們就經過這樣的方法和他們溝通。」施權洋說。
  
  他們駕駛新式插秧機「踢館」插秧大賽六冠王,為智慧農業展開「正名」;化身「探店主播」,打卡藏在村裏的「寶藏」旅行景點;當起「播報官」,在一線「采訪」稻田養魚特色工業……依托「田園UP主」這個渠道,「新農民」們的傳達選擇愈加多元,視頻風格「百花齊放」,體裁更是囊括了文旅項目、田間農事、文明創建、美麗庭院、村史故事、手藝製造等。
  
  不斷擴容的「主播團隊」,在太倉的鄉下掀起一場文明「村潮」,紅了「新農民」,火了土特產,帶來重視度。與此同時,太倉積極探索建設電商直播渠道,展開電商直播訓練,完善鄉村直播的業態和系統。
  
  沙溪鎮在半涇村打造「涇心孵化」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培養專業電商公司;雙鳳鎮多個村、社區和「口水娃」公司協作,依托其在抖音、快手、淘寶等渠道的店播矩陣,為「新農民」直播帶貨供給空間;璜涇鎮準備在轄區現代農業園打造專屬直播間,讓各個村的「定製村幹」發揮帶貨才華,擦亮「璜涇食代太倉市電子商務項目製訓練班、「雙12購物節——樂購太倉」暨首屆電商直播大賽、「數字賦農」網絡公益訓練等一系列賽事和訓練活動,為「新農民」們剖析直播電商行業現狀和未來趨勢,協助他們把握直播技巧,防備直播帶貨中的法令危險等。
  
  太倉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網信辦還聯合蘇州日報社展開「蘇鄉播報·田園UP主」融媒舉動,在太倉各村開掘形象氣質好、表達能力強的「網絡達人」,選聘為「播報官」。今年1月,評選出了「蘇鄉播報·田園UP主」十佳播報官,為10位優異的「UP主」頒發「金話筒」。到目前,「蘇鄉播報·田園UP主」專欄已推送視頻近200條,總點擊量超2000萬人次。
  
  載體陣地越來越豐厚,溝通活動越來越多元,工業生態越來越完善。太倉,期望的田野上,湧動著互聯網年代的數字浪潮,回響著青年前鋒們的芳華放歌。